近日,天津农学院水产学院程镇燕副教授团队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无锡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任鸣春研究员合作,在大口黑鲈低鱼粉饲料配方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以“Optimizing Low Fishmeal Diets with Vitamin C Supplementation: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Growth, Immunity, and Heat Stress Resistance in Largemouth Bass (Micropterus salmoides) Juveniles”为题,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Antioxidants(影响因子6.6)。该研究系统揭示维生素C在大口黑鲈幼鱼生长、免疫及抗热应激能力方面的多重调控作用,为产业推动低鱼粉饲料应用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
长期以来,大口黑鲈饲料中鱼粉含量高达35%–50%,导致饲料成本占养殖总成本60%以上。随着全球渔业资源衰退与市场供需失衡,鱼粉价格持续攀升且波动剧烈,严重制约了养殖效益。与此同时,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夏季水温不断升高,对大口黑鲈的健康与养殖环境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开发能够适应高温环境的低鱼粉饲料成为产业亟需突破的关键课题。
针对上述挑战,研究团队系统设计并开展了一系列实验,探究在低鱼粉饲料中补充不同剂量维生素C对大口黑鲈幼鱼的影响。研究从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免疫应答以及热应激耐受性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并结合分子生物学手段解析其内在机制。研究首次明确了维生素C在提高大口黑鲈抗热应激能力方面的作用,有效缓解了急性热应激对鱼体造成的不良影响。
程镇燕副教授指出:“随着鱼粉资源日益紧张和气候变暖加剧,开发低成本、高耐受性的饲料配方是推动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本研究不仅明确了维生素C在低鱼粉日粮中的最适添加区间,还从机制层面解释了其在增强免疫与抗热应激中的作用,为大口黑鲈绿色养殖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该论文第一作者为天津农学院水产学院研究生赵盛淇。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4YFD2402005)及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240324)的资助。该成果不仅填补了大口黑鲈在低鱼粉条件下维生素C营养需求的空白,也为其他肉食性鱼类的饲料研发提供了参考。
未来,团队将进一步开展中试与田间试验,推动该配方在养殖实际场景中的推广应用,助力大口黑鲈产业实现健康、绿色和可持续发展。
文章链接:https://www.mdpi.com/2076-3921/14/10/1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