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学院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深耕碧水间,养出真本领——生产实习报道之一

2025年07月02日 09:39  点击:[]


实习小队:海升实践队

团队成员:韦敏、陈婕、王靖弘、卢凯鹏、杜红钦、王全奥、赖玥宇

指导老师:梁健

企业指导教师:胡金城

实习地点:天津市海升水产养殖有限公司

实习期间,我们积极参与天津海升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的生产活动,服从技术人员安排。实习内容涵盖了三疣梭子蟹苗种繁育和南美白对虾苗标粗两项核心环节。此外,还参与了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活动,也体验了赶海、车间宣传摄影等内容,全面融入了育苗生产的全流程。

1.参观亲蟹培育车间

实习第一天,我们来到亲蟹培养车间参观。为防止惊扰抱卵亲蟹,水池上方覆盖着黑布,营造黑暗环境,为亲蟹提供稳定的休息空间。恰逢抱卵亲蟹池换水,随着水位下降,这些“运动健将”虽身怀六甲,但凭借矫健的身手和优美的泳姿,展现出良好的活力状态。水位渐浅,可见池底残留有未摄食完的沙蚕和小杂鱼。技术人员下池吸除粪便与残饵,并将抱卵亲蟹逐一取出,准备当晚进行催产。

 

2.蟹苗培育的日常管理

① 投喂与控温

正式工作采用12小时轮班制(白班8:00-20:00 / 夜班20:00-8:00)。日常投喂安排在白天和夜间的1点、4点、7点、10点。放苗前需使用钠盐、本草益生素等进行培水。

苗种处于溞状幼体阶段时,每池投喂车元5g、虾片5g、螺旋藻粉5g(使用300目筛绢网搓匀)。控温方面,初始水温设定为23℃,此后每日提升0.5℃,直至最终稳定在26℃,以促进其顺利蜕壳变态为幼蟹。

随着溞状幼体发育蜕壳,每天早晨七点左右需适量投喂卤虫无节幼体,并逐步在日常饵料中增加抱卵卤虫的投喂量。泼洒饵料时务必做到全池均匀,以防幼体因摄食不均导致营养不足,影响生长蜕壳或引发互残。

工作中需时刻关注水温,遇降温及时开启加热管,升温后须立即关闭。同时密切留意气石曝气状况,一旦曝气停止,须及时更换。

② 水质管理

投饵后若发现水面浮沫过多,可在凌晨四五点绑好200目筛绢网,每日向池内添加新水1-2次,每次5-10cm(视具体情况而定)。自蟹卵孵化后约第4天起(此时水深约120cm),开始逐步加水,直至水深达150cm。加水有助于稳定水质、促进幼蟹生长并降低病害风险。

蟹卵孵化后约第8天(溞状幼体接近Ⅲ期时),需使用60目网箱进行换水,换水量约5cm(后续随着幼体生长蜕壳,需更换相应网目的网箱进行换水)。换水过程中要不断搅动网箱内水体,防止过多溞状幼体聚集在网壁上造成机械损伤或缺氧。换水后需泼洒黄芩、多种维生素、黄芪等制剂。换水不仅能有效刺激蟹苗活动和摄食,提高其摄食量与生长速度,还可以去除水中积累的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维持良好水质,预防水质恶化,同时也能减少病原体滋生,降低疾病发生率。

值班期间,技术人员常手持烧杯穿梭于车间,随机取样并在灯光下仔细观察蟹苗幼体形态、活力及水质状况。观察要点包括:溞状幼体/大眼幼体/幼蟹的体型(个体大小、背刺完整度)、活力(溞状幼体触底后的回弹能力)、变态情况(蜕下的壳)以及饵料丰度。

蟹卵孵化后成为溞状幼体,经历数次蜕壳变态进入大眼幼体期,最终变态为幼蟹。幼蟹发育至Ⅱ期即可用于销售或增殖放流。三疣梭子蟹溞状幼体共分四期,约每三天蜕壳一期;大眼幼体期约需四天才能蜕壳变态为幼蟹。日常管理中,必须特别留意溞状幼体背上的背刺,其在蜕壳变态过程中至关重要。若背刺受损,溞状幼体将无法正常完成蜕壳变态。

 

 

③ 倒池操作

倒池时,首先利用虹吸原理,用水管将原池部分水和蟹苗转移至新池,使水位达到约90cm,然后加注新海水至120cm。

等待期间,可在需清空的原池上方覆盖黑布,仅留一小角透光并放置光源,利用蟹苗的趋光性将其诱导聚集至特定区域。同时,需安排人员准备60目网箱、大型塑料槽等工具,并进入地沟准备收集蟹苗;也可采用网箱排水方式降低原池水位,便于后续操作。

待大部分蟹苗被光源吸引聚集后,用水管将水和蟹苗一同吸入地沟处的网箱中。网箱旁需有人持续搅动水体,防止溞状幼体过度聚集网壁。当原池水位较低时,可安排人员进入池中继续用水管吸取剩余的溞状幼体,直至水位过低虹吸失效。

地沟人员用水瓢将网箱中的溞状幼体舀入水桶,传递给地面人员,后者需迅速而轻柔地将幼体倒入新池。倒池完成后,撤去黑布,即可开始刷洗原池。

 

3.收获与放流

待其发育至幼蟹Ⅱ期,即可进行销售或增殖放流。由于蟹苗具有争强好斗、自相残杀的天性,对于未能及时售出的幼蟹Ⅱ期苗种,需进行分池管理,降低密度以减少个体间生态位竞争和互残行为,从而提高存活率。

幼蟹收获时需进行打包运输,流程如下:使用20目网箱将池水排至约40cm深,人员进入地沟,准备好20目网箱、小网兜、水盆、大水槽、大水桶、湿稻壳、冰袋、电子秤、皮筋及运输车辆等。打开池底排水口,工作人员采用“八字”捞苗法快速捞取蟹苗,并传递给其他人员立即转移至盛有海水的大水桶中暂养。随后对蟹苗进行称重,达到适宜重量后,倒入装有湿稻壳的包装袋中,最后用皮筋扎紧袋口装车运输。

尤为难忘的是,我们乘船前往渤海湾参与了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活动。选择放流水域需综合考虑饵料丰富度、水温适宜性、天气状况(优选晴日上午)、风浪大小及天敌数量等因素,以最大程度提高放流蟹苗的成活率。

 

4.收尾工作

待所有三疣梭子蟹苗完成增殖放流后,便进入育苗池的彻底刷洗与消毒阶段。准备好梯子、水管、软毛刷、硬毛刷、毛巾、双氧水、草酸、袋子、水桶、水瓢等工具。

首先,取下连接气石的软管置于池底,用淡水淋湿池壁。接着,全池泼洒预先配制好的双氧水和草酸混合液(利用两者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清除池壁顽固污渍),随后开始刷洗池壁池底。刷洗干净后,收起气管、气石,再用淡水彻底冲洗一遍池子。

最后,将所有需要清洗的工具(如水瓢、水桶等)彻底清洗一遍,晾干,并将所有育苗专用工具归类存放于指定仓库,以备下次育苗使用。

 

5.实习感悟

在海升公司度过的这一个多月,日夜守护着育苗池调控水温、投喂饵料、更换池水,才真切体会到水产养殖的“细”字精髓。初次值夜班时的手忙脚乱,险些忘记关闭加热管的紧张,至今记忆犹新。后来跟随技术员杨师傅学习观察溞状幼体的游动姿态,才渐渐能辨别出水质的“生”与“熟”。最难忘的是凌晨三点凝视池中蟹苗那充满生命力的弹跳,瞬间领悟了课本上抽象的“健康幼体标准”;也经历过倒池消毒时双手被高锰酸钾染得紫红,在蓄水池边顶着刺骨海风却丝毫不敢分神。

这段经历褪去了我对工厂化养殖的浪漫滤镜——24小时轰鸣的增氧机声中,日复一日弯腰搓虾片直至指节泛红,这才是真实的常态。然而,看着最初细小如芝麻的蟹苗一次次蜕壳、逐渐长大,又深感那些重复的换水、测温都蕴藏着价值。水产人的坚守,或许就沉淀在这些看似枯燥却至关重要的细节里:温度计上0.5℃的精准把控,泼洒饵料时手腕划出的匀称弧线,深夜里记录本上密密麻麻的数据。这段浸润着海水咸味的实践,让我触摸到了这个行业的真实温度——比想象中更炽热,也更坚实。未来,我将带着在池边磨砺出的这份“细功夫”,在人生的道路上踏实前行,让书本理论与实践汗水真正交融,共同浇灌出水产育种的希望之春。

照片、文字:孙学亮

上一条:天津农学院第六届生命与渔业技能比赛暨天津市大学生生命科学基本实验技能竞赛天津农学院水产学院选拔赛顺利落幕 下一条:以赛促学强技能 培育兴渔新力量——天津农学院水产学院成功举办第四届“渔菁英挑战赛”校内选拔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