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联系我们   |   English

科研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平台 >> 正文

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天津综合试验站

2023年05月29日 12:53  点击:[]

 

天津市地处渤海湾西北部,海岸线南起歧口,北至涧河口,长达153公里,管理海域面积2500km2,其中滩涂面积336km2。近海水质肥沃,滩涂广阔,坡度平缓,具有底栖贝类增养殖的优越条件。贝类采捕业是天津海域传统的优势水产产业,传统经济贝类包括:毛蚶、缢蛏、脉红螺、菲律宾蛤仔、四角蛤蜊、长牡蛎等。但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沿岸的城市化发展以及日益增加的捕捞压力,野生贝类资源日渐衰退,海域滩涂资源出现“荒漠”化,贝类产业的发展引起本地相关部门重视。 2011年,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于2011年新设立天津综合试验站,试验站与天津市水产局等相关部门配合,研发、引进与推广贝类养殖技术,并以此为基础培训相关从业人员,积极探索底栖贝类的育苗技术与养殖生态控制技术,开展人工养殖及增殖放流工作。海域及滩涂贝类资源量显著增加,池塘贝类养殖业开始兴起,天津贝类产业迅速恢复与发展。

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天津综合试验站主要工作及成效有:

(1)开展底栖贝类增殖放流与资源修复,共参与放流滩涂贝类苗种超过2000吨,主要种类为菲律宾蛤仔、毛蚶、青蛤,滩涂及浅海贝类资源量迅速增加,其中,潮间带贝类平均生物量由2008年的0.49kg/ m2提高到2020年的1.12kg/ m2。

(2)在汉沽大神堂海域开展贝类浅海底播养殖示范,开发了适于天津海域的菲律宾蛤仔、毛蚶的浅海养殖新模式,建立了脉红螺诱捕技术及肌蛤防治技术等辅助技术,年推广养殖面积数万亩。

(3)开发贝类与对虾的池塘混养模式,包括缢蛏、青蛤、菲律宾蛤仔硬壳蛤与南美白对虾池塘混养技术,技术推广面积达到数万亩。对虾池塘混养贝类显著改善了池塘水质,提高了对虾产量,降低了环境污染。

(4)2011年以来,开展本地菲律宾蛤仔、毛蚶、青蛤的苗种繁育及中间育成,繁育苗种12.6亿粒;2017年,试验站建立贝类繁育基地-天津市滨海新区海水贝类繁育及养殖产业园,建设海水贝类繁育车间6162 m2,致力于在天津及周边地区推广贝类育苗技术,促进贝类苗种繁育产业化。

(5)监测核心示范区贝类食品安全问题:每年5月份,我们对核心区养殖的菲律宾蛤仔和长牡蛎定期抽样检测,主要监测指标为铜、镉、铅、锌、砷、汞六种元素和石油烃的含量;并开展汉沽核心示范区水质环境监测,监测指标包括温度、盐度、pH值、溶解氧、微藻、浮游动物、叶绿素、氨氮、亚硝酸盐、可溶性活性磷、重金属等。

(6)跟踪汉沽、塘沽、大港浅海及滩涂的主要野生贝类采捕情况,调查贝类总量、规格、售价;对天津市红旗农贸市场的贝类销售情况开展每月2次的调研;按要求上报数据。

(7)除此之外,本试验站配合本地媒体进行多次贝类产业相关的宣传报道;每年开展贝类养殖技术培训1-2次;承接完成多次应急任务,包括:冰灾对滩涂贝类影响的应急调查,19-3蓬莱溢油对本地贝类影响的应急调查,曹妃甸食用紫贻贝中毒死亡事件等。

(8)在开展科学研究的同时,试验站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建立科技试验示范基地4个,累计示范面积3000余亩;每年开展技术培训2-3次,共计培训农民及技术人员827人;每年入户或现场指导300余次,为养殖户提供关键产业信息,协助养殖户售卖,提高了养殖者的收入;配合国家及天津媒体的记者开展媒体宣传报道30余次,宣传生态养殖理论,使水产养殖的生态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下一条:天津市水产生态及养殖重点实验室

关闭